“这次失败君润宜保,我必须承担主要责任,我把你们弄成这样。”
“等到我们到达延安,我会向中央深刻检讨自己的错误,无论他们如何处理,我都接受。”
1941年1月初的一个寒冷清晨,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带着军部侦察科长谢忠良的手,眼含泪水地说道这番话。
项英的情绪如此激动,是因为他想起了毛主席几天前发来的严厉电报。
展开剩余88%1940年12月26日,项英收到一封来自党中央的电报,措辞十分严肃且充满了责备:
“中央早在一年前就已经给你们定下了方针,指示你们向北进军、发展敌后,你们却以各种理由一直未能执行。”
“全国没有哪个地方像你们这样迟疑不决、毫无方向感,既没有明确主张,也没有决心。你们如果再这样下去,最终会付出极大的代价。”
电报中提到的是蒋介石对新四军江南根据地的态度。新四军与国民党军在此地区频繁发生摩擦,蒋介石对其发展持不满态度,尤其是1940年11月与韩德勤部的激烈冲突(曹甸战役)后,蒋介石便下令将新四军驱赶至江北。而为了全局的抗日战略,我党也决定按蒋的要求调动新四军北上。
早在1940年1月9日,中央就给项英发过电报,明确提出了新四军向北发展的方针,并告知项英:“六中全会已做出相关决策,恩来同志到新四军后也与各方商议一致。”
尽管党中央多次催促,项英却始终没有采取行动。
原定于1940年12月底完成的北移计划,直到1941年1月4日才开始实施。为何拖延如此之久?
许多人认为,项英之所以迟疑,是因为他舍不得放弃辛苦建立的根据地。在回复中央的电报中,项英也曾提出:“为了未来的更大发展,坚守皖南阵地至关重要,若轻易放弃,未来很难再获得如此坚固的战略支点。”
然而,项英的犹豫给新四军带来了灾难。1941年1月6日,奉命北上的新四军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遭遇了国民党军队7个师、8万余人的突然袭击。经过7天7夜的激战,除了约2000人突围外,其他大部分战士都壮烈牺牲或被俘,军长叶挺在与国民党谈判时被扣押,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亦英勇牺牲。
项英在回忆这一切时,深感后悔。他痛心地表示,如果能够到延安,他一定会对自己的决策做出深刻反思。然而,项英并未等到机会。3月13日,他与周子昆等人在山洞中休息时,遭遇叛徒刘厚总的暗算,被枪杀身亡。
历史学者们普遍认为:
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消灭新四军,显然是有预谋的。然而,新四军北上东进的战略早已确定,因此,若项英能果断决策、及时突围,完全有可能避开这场灾难。
从1940年10月中央告诫党内要小心国民党动手,到1940年12月中央的最后催促,再到项英拖延的一个星期,整个过程中项英的优柔寡断以及对国民党的过度幻想,最终导致了新四军的重大损失。
尽管叶挺是军长,但实际指挥权并不在他手中,而项英对皖南事变的发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然而,项英的革命精神和为党、为人民所作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。
1998年5月,解放军总政治部和中央党史研究室举行了纪念项英100周年的座谈会。迟浩田将军代表党中央发表了关于项英的全面评价,称他为“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,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,新四军的创建者之一君润宜保,抗日名将”。
不少人对此评价感到疑惑,认为项英不仅未能及时避免皖南事变的灾难,甚至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,为什么还要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呢?
答案其实很简单,正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实事求是的作风。
项英的革命历程从一个贫苦的工人开始。他出生在普通的家庭,童年时期曾在资本家的工厂做过童工,艰苦的生活磨砺了他的坚韧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怒。
直到1919年,他才通过加入工人夜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,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。
1922年,项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坚定地投入到共产主义事业中,为革命贡献力量。
与许多高门大户出身的共产主义领袖不同,项英的革命信仰更为坚实。他通过自学和不懈奋斗,迅速成长为党内重要的领导人物。
1923年,在党的三大上,年仅25岁的项英当选为中央委员,他成为工人运动中的一颗璀璨新星。
他参与了1927年的京汉铁路大罢工,并与陈潭秋等人领导了这场举世瞩目的工人运动。
虽然项英与刘少奇同龄(均为1898年生),但项英的革命道路显得更为迅速且坚决。刘少奇直到1927年才成为党内的重要人物。
项英不仅在工人运动中崭露头角,还在苏区的建设中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。
1931年,项英被调至中央苏区工作,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。在这个职位上,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。
然而,项英在红军肃反运动中坚决抵制扩大化,纠正了许多错误,拯救了数千人的生命,这一决定虽然使他遭到党内某些领导的排斥,但也为他赢得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高度评价。
1935年,红军长征后,项英肩负起重任,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。
他指挥了艰难的游击战,成功牵制了敌人的主力,保卫了中央苏区的革命火种。即使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,项英依然没有丧失信念,始终领导着游击队员们坚守阵地。
他不仅是一位英勇的战士,还是一位出色的领导人。在新四军中,项英威望极高,军人们称他为“铁人”,因为他总是站在最前线,带领大家走向胜利。
项英的革命精神和他对战士们的关爱,也使他深得人心。他生活简朴,从不搞特殊化,对士兵们关怀备至,甚至在危急时刻总是第一个带头撤离。
虽然项英在某些决策上犯了错误,但这并不掩盖他为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。他的忠诚和奉献精神,至今仍然激励着无数共产党员。
如同党对项英的评价:“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,坚决带领部队与敌周旋,保存了革命力量,中央对此给予高度评价。”
项英的一生君润宜保,是为人民、为革命而奉献的真实写照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升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